政策“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如何理解央行表态深意?

诸如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不会有了,短期内政策不会立刻收紧,但长期关注可能的货币收紧风险。同时,宽松信贷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眼下可能更为核心。

11月6日,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货币的量上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多,不能溢出来。资金要去实体经济,不要去玩“钱生钱”的游戏。

谈及疫情后宽松政策的退出,刘国强表示,退出是迟早的,也是必须的,但是退出的时机和方式需要进行认真评估,主要是根据经济恢复的状况进行评估。经济状况决定金融的政策应该怎么去适应……另外也不能出现“政策悬崖”。

如何理解?

总的来说,上述表态意味着,央行政策将由疫情期间的宽松向收紧逐步、稳定过渡,这大致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第一,诸如降准降息的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不会有了。

一方面,海通证券姜超团队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复苏,基本面上已经不支持继续宽松。刘国强表示:从实体经济的三大需求、从供给、从金融角度判断,我国经济都是比较强劲的,动力比较足。

从银行让利角度看,眼下1.5万亿让利目标将要达成,央行也不会为了完成这一目标而降息降准。刘国强表示:今年前10个月,金融系统合计向实体经济让利大约1.25万亿元,预计全年可以实现1.5万亿元的让利目标。

另一方面,这与央行近几个月来稳增长、防风险并重的政策倾向一脉相承。事实上,4月份央行货币政策就已经从过度宽松转向了适度宽松,今年10月央行在《中国金融》和金融街论坛上首次重提货币“闸门”,对逆周期调节政策的退出做了进一步确认。

此次关于宽松政策退出“迟早”且“必须”的表述,以及《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再次强调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的长期均衡,再次表明货币政策已经转向中性、步入正常化。

第二,相较货币政策,宽松信贷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退出可能更为核心。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的转向4月份就逐步启动了,对此江海证券屈庆分析称,此时再谈“退出”,核心应该不是货币政策,而是宽松信贷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何时退出的问题。疫情后,基本货币扩张叠加广义货币扩张,已经使得各个主体的杠杆率持续反弹。

(图片来源:江海证券)

第三,短期内政策不会立刻收紧。

一方面,当前经济增速还未回到潜在增速水平,9月以来通胀还在回落,短期收紧仍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

屈庆表示,目前货币市场流动性、银行杠杆率相对适中,货币市场利率基本围绕政策利率波动,现阶段尚不具备加息的条件,稳货币不太可能立即转向紧货币。

另一方面,不能出现“政策悬崖”再次表明央行维持政策稳定的倾向。10月14日召开的金融数据季度发布会上央行也曾表示,应该允许宏观杠杆率有阶段性的上升,重提杠杆率回归,意味着明年央行从阶段性容忍杠杆提升向稳杠杆过渡。

总体而言,现阶段货币政策稳定性有望延续,后续是否收紧看经济修复的持续性、明年PPI上行幅度等基本面因素。

华创证券在研报中称,央行政策“退出”节奏和时点仍在评估。

第四,长期关注可能的货币收紧风险。

姜超团队分析称,历史上每一次货币政策收紧,都发生在综合物价增速高企或者是加速上升时期。当前经济复苏延续,加上海外主要发达国家采取的财政赤字货币化使得各国货币明显超发,明年核心CPI和PPI同比整体趋于回升,或将面临再通胀的重启

姜超团队预计,明年二季度PPI存在上行风险,届时需要关注可能的货币收紧风险。

对股债有何影响?

债市方面:5月份依赖债券持续下跌,已经充分反映了货币政策退出的影响。屈庆表示,如果后期宽松的信贷和积极的财政政策退出,经济或将承压,这对债券反而是好事。

屈庆称,未来需要着手逐步退出的是宽信用政策,考虑到明年无论是财政赤字(今年财政赤字节奏偏慢)、表外融资(资管新规过渡期最后一年)都可能边际转弱,债市面临的环境不算太差。

股市方面:天风证券称,未来3-6个月,市场将进入“信用收缩”前期,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速延续向上修复的趋势,建议寻找业绩确定性的结构性机会。

天风证券根据历史数据分析,发现史上的类似阶段,通常估值小幅回落,指数有涨有跌,但整体波动幅度不大,业绩突出的方向甚至还能拔估值。因此,在明年“春季躁动”结束之前,指数大概率没有系统性风险,但也难以整体大幅提估值,寻找业绩确定性的结构性机会更重要。

(图片来源:天风证券)

未来1-2个季度,非金融A股盈利增速延续向上趋势,至少明年一季度仍是盈利修复的窗口期,基数作用下21Q2增速开始走低,但全年仍有望保持两位数水平。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