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会议点评:打“持久战”,加快“双循环”,财政货币加强配合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疫情之下,全球市场萎缩速度较快,出口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但这不等于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下半年财政的发力重点将从纾困转向刺激,为一些重大项目提供足够资金。

今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年中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向来具有关键意义,此次会议更是如此,对国内国际的最新形势及应对措施作出了清晰判断,“中长期”“持久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重要关键词。

从通稿来看,下半年将以扩内需为战略基点,重点做好15件事:

1. 要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加强疫情防控国际合作,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2. 要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克服疫情影响,扩大最终消费,为居民消费升级创造条件。

3. 要着眼长远,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4. 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

5. 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6.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7. 要全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8. 要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继续扩大开放。

9. 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0.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11. 要做好民生保障,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疫情对青年人就业影响,强化外出农民工就业服务,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

12. 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13. 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实施一批长江、黄河生态保护重大工程,落实好长江十年禁渔。

14. 要抓好应急管理,强化安全生产。

15. 要有力组织防汛救灾,统筹抓好南北方江河安全度汛,精心谋划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形势判断:“中长期”“持久战” 加快“双循环”

会议指出——

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得益于强有力的疫情防控,中国成为全球最早走出疫情的主要经济体,经济活动也在逐月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之后就是一条顺畅的复苏之路。我们面对的形势不仅仅是复杂严峻,关键在于“不确定”,高层对此有着清醒的判断,提示“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

所谓中长期问题,指的不仅仅是疫情态势,还包括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外部政治环境。尤其是中美之间的矛盾,从开始的经贸冲突迅速扩展到现在的科技、金融等领域,成为中国经济复苏道路上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此背景下,中央又一次重申“药方”: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粗略统计,这应该是高层两个多月来第五次强调“双循环”,前四次分别是: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6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称,“一个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有意思的是,在本月企业家座谈会之前,“双循环”其实并不是一个热词,媒体没有给予太高的报道声量,学界、政策界对其的研究也才刚起步,没有泛起什么水花。对于这个概念论述最深刻的应该是黄奇帆的这篇文章:黄奇帆万字长文:打通中国经济“双循环”有哪些超常规思路,从中我们可以比较完整地总结“双循环”的内涵:

打通国内循环,需要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推动全流程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果断放水养鱼,确保供需平衡,改善分配格局,大幅降低个人所得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

打通国际循环,需要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围绕“一带一路”规划构建合作创新网络,稳步降低关税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与制定,推动对外开放朝着更高、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为什么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尽管二季度我国出口数据体现出了很强的韧性,中国出口在全球市场所占份额大幅上升、并达到了历史高点。但是疫情之下,全球市场萎缩速度较快,WTO预计全年世界贸易增速将缩水18.5%。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中国出口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保持在历史高位,也可能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仍然要将总需求的重心放在国内。

不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不等于关起门来封闭运行。从国际循环视角来看,“畅通国内大循环”至少有两个意义:一是以国内的复苏繁荣推动国际经济复苏,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财政与货币:更重实效,强调配合

会议指出——

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注重实效。要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宏观经济政策要加强协调配合,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同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

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更加强调“效果”,指出要“确保宏观政策落地见效”。财政政策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同时,要“注重实效”;货币政策在更加“灵活适度”的同时,要有“精准导向”。

财政政策的“实效”,主要是“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注重质量和效益。”这也意味着,下半年的财政发力重点将从此前的“纾困”转向“刺激经济”,为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此前,CF40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也曾在文章中表示,纾困政策仍要继续执行,但基建投资等重大建设投资必须要有明显增长。➡️余永定、郑联盛最新文章: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两难选择

货币政策“精准导向”并非第一次提及,背后原因也不难理解。除了基本面有所改善以外,正如CF40学术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金融四十人年会上所指出的,“有些方向我们不希望资金流入,甚至会采取措施防止流入,比如房市、股市;有些方向我们希望资金流入,比如实体经济。”

货币政策的边际收紧和结构性工具的创设几乎同时发生。从今年5月底开始,货币政策已经出现边际收紧迹象。6月1日,央行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两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按照央行安排,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落实1万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治局会议还强调了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这也有几层含义:

一方面,是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比如,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并非疫情期间才暴露,背后有更深层次原因,往往难以通过货币政策单独解决。疫情下,部分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并不是缺乏资金,而是企业本身在未来能否存续的问题。这些企业即便得到了信贷支持,也难以有效使用资金,很难将资金用于主业经营,而货币政策本身并不能解决这部分民企的生存问题。而财政政策在政策直达方面则具有货币政策难以比拟的优势,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协调。

再比如,余永定指出,今年下半年央行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如何配合财政部使国债得以顺利发行。2020年政府计划新发行政府债券的总额是8.51万亿元,如果再考虑到置换债券和再融资债券的发行、中央政府可能需要帮助地⽅政府把融资平台债务转换为规范的政府债券以及地⽅政府专项债,2020年国债发行量将明显高于往年。政府债券的大规模发行,可能导致国债收益率的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并使日后国债发行难以为继。

因此,央行不仅应尝试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降准),甚至应该考虑一些非常规措施。

另一方面,则是财政货币政策要与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形成集成效应。比如今天国办印发了《关于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带动作用 进一步促改革稳就业强动能的实施意见》,特别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金融支持,着力破解融资难题”。

房地产:调控政策保持不变 体现“三稳”思路

会议指出——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此次年中政治局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给出了明确定调,不过表述与此前无异。再结合7月24日的房地产工作座谈会可以看出,当前中央对房地产调控这根弦依然维持紧绷态势。

多位接受CF40研究部采访的市场人士分析,上述表态体现了房地产政策的连续性,没有出现大的转折,仍旨在促进房地产市场保持稳定性,进一步使后续房地产发展的方向不偏离、调控力度不放松,有助于下半年各市场参与主体更好把握市场政策走向。

CF40成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接受CF40研究部采访时指出,在楼市调控的大框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太多地关注政策的变化,因为政策已经过了以往频繁出手、大起大落的阶段,当前政策平稳,但市场却不平稳,更重要的是关注市场的变化。

虽然楼市调控政策保持不变,但通过此次政治局会议,依然可以看到在房地产政策的连续性方面背后的“三稳”思路,即下半年房地产金融政策、城市群政策和房地产定位不变。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指出,第一,金融政策方面,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要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这意味着,要避免“水”再次流入到楼市中。

第二,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未来城镇化还讲继续,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城市放开落户限制,人口自由流动后会再次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要良性、可持续。

第三,“房住不炒”依然是政策的核心,各地需要时刻绷紧调控之弦,不可有轻易放松政策、放松调控的侥幸心理。

严跃进认为,若是后续各地楼市有不稳定的地方,尤其是地价和房价上涨等新情况,那么调控方面依然会积极给予管控。“房地产市场应该更好扮演稳定器角色,进而为十四五发展提供更大的保障,所以当前市场更不能乱。各类炒作等情况,在下半年依然会面临打压,尤其是近期的地价炒作等内容。”他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局会议之前,7月2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主持召开了一次专门针对房地产工作的座谈会,从参会的10个代表城市来看,主要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沈阳、成都、宁波、长沙。不难发现,这些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在上半年都较为火热,尤其是深圳。7月以来,深圳、南京、杭州以及宁波都先后加强了楼市调控政策。

从7月24日座谈会可以看出,中央对“当前房地产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是“高度重视”,而且要“时刻绷紧房地产调控这根弦”。

这里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就是少数城市出现楼市过热现象,而这些过热现象背后除了有市场刚需,还有资金的推动。上半年宽松的信贷环境下,出现了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楼市,再度推高房价迹象。二是少数城市放松了房地产调控这根弦,所以此次会议给部分城市提个醒,并强调,“要全面落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发现问题要快速反应和处置,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发展将会如何?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分析认为,上半年,经济复苏超预期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在降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将更具差异化、主动化和联动化。

首先,未来城市之间政策差异会成为常态,调控的精准性将进一步增强。其次,调控的主动性也会更强,在宏观政策出台之前,提前做好房地产调控布局,提升调控科学性。最后,房地产调控的联动会更加有效。在资金端,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在土地端,要抓紧建立住宅用地市场监测指标体系,在税收端,要发挥财税政策作用,有效调节住房需求。

应对产业链供应链挑战: 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会议指出——

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随着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打击,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加紧实施产业回流战略。与此同时,中美关系再度紧张。在新形势下,保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成为重中之重。

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六保”,“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成为“六保”任务之一。

此次会议明确,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

从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影响力来看,中国是唯一一个具有所有300余个工业品部门的国家,而且还有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基础设施、产业链配套网络、新技术(工程师红利)、单位劳动力成本、改革红利等很多优势可以挖掘,这是我国的竞争力所在;但我们的工业品部门在精度、耐用性、良率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存在“卡脖子”的情况,这成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亟需提高的关键。

如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日前上线的第17期浦山讲坛中,CF40学术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对此问题指出,中国需要打好五张牌——市场是王牌,产业链是王中王,营商环境国际化、法制化、市场化是基本牌,核心技术创新补齐短板是关键牌,深化改革开放是我国永远的底牌。(传送门:视频|黄奇帆:疫情下全球产业链将结构性重构,中国应有五大应对举措)

如何“补短板”?怎样“锻长板”?近期CF40要报《主动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机遇》从对外、对内两个层面对此问题分析指出:

对外,坚持更大程度的开放。仍然需要重视参与国际产业链的重要性,以更大程度的开放化解“去中国化”潜在风险,为下阶段我国产业链发展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对内,有效启动国内大循环。其一,可鼓励出口型企业根据国内市场需要进行改造,扩大内销的份额,并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作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专业化分工的主要驱动;其二,加快完善制度建设和市场机制,培育产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尤其应加快落实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设;其三,把握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机遇,重点关注产业链软件系统的标准制定和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等。

长期来看,地缘政治因素将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产生深远影响。我国需要充分认识美国政府遏制中国发展的决心,对美国方面可能采取的严厉措施和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调整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

会议指出——

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疫情之下,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剧烈,从高度恐慌走向大幅反弹。而我国率先有效控制疫情,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基本面支撑。

在近期的浦山讲坛第19期暨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14期中,CF40资深研究员、证监会前主席肖钢指出,“党中央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资本市场”,一时成为刷屏金句。(传送门:肖钢万字长文:深剖中国资本市场五大变革,总结制度执行利弊得失)

此次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依法从严打击证券违法活动”,再次体现出中央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决心。

作为金融治理的天然主战场,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风险定价、市场预期、社会监督等具有多重功能。未来,要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应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取向。

具体而言,肖钢强调,当前形势下,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需聚焦五大变革:一是深化注册制改革和退市制度;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筑牢实体经济基本盘;三是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四是数字资本市场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五是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提升监管水平。

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叠加疫情冲击影响,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经营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加之目前我国制度建设存在短板,部分市场乱象有所反弹——

不良资产上升压力加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问题较为严重;一些高风险影子银行死灰复燃,有的以新形式新面目企图卷土重来;企业、住户等部门杠杆率上升;部分资金违规流入房市股市,推高资产泡沫……

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是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步。对上述现象,今年以来,相关监管部门已多次提出要坚决打击资本市场各种造假和欺诈行为。7月1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三十六次会议,研究全面落实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工作要求。

金融委会议认为,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制度建设存在短板,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成本较低,发生了多起恶性财务造假案件。新修订的证券法已大幅提高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成本,监管规章制度正在不断完善,构建了立体处罚的有力框架,证监会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证券执法和司法工作,坚决打击、遏制资本市场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回应社会各方面期待。

多位学者对此问题指出,想要进一步加强证券执法和司法工作,实现对证券违法活动精准出击,需要着重解决监管合力问题。

肖钢在浦山讲坛第19期暨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14期上坦言,当前困扰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法治问题依然不少,行政管理介入过度,同类市场活动制度规则统一性不够,不同层次市场的法律制度安排相互混淆,有关市场整体结构、长远发展的顶层制度设计不足,法律制度规则完善机制不够健全等。需要理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逻辑,多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协作、提高监管合力。

CF40成员、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彭文生同样对监管部门协调工作表示期待。他指出,多部门互相配合,打击资本市场违法犯罪的专业性、及时性、针对性及力度可能会得到大大加强,可以对资本市场违法活动进行及时、精准、有效、常态化地打击。

彭文生认为,“证监会充分发挥在资本市场监管方面的专业性,其他部门协同,这将有效避免分业监管形成的监管漏洞,会使得监管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执行力得到加强,对资本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将造成强有力的威慑,有利于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

总体来看,此次政治局会议措辞依旧严厉,结合金融委年内四次针对资本市场违法犯罪行为进行表态来看,从严从重打击资本市场违法违规仍将是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举措。

本文来源: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原文标题《速评|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工作,打“持久战”,加快“双循环”,财政货币加强配合》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